当前位置:中国红枣网 » 红枣资讯 » 分析预测 » 正文红枣文化 / 市场行情 / 分析预测 / 种植技术 / 关注枣农 / 政策法规 / 加工技术 / 食品安全 /

枣产业如何实现量到质的升级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9-04-02    浏览次数:544

四年生中枣2号结果状 赵旭升摄

        本报记者 张玉娇

        原产于中国的枣树,是最古老的果树之一。长期以来,文人墨客寄情于枣、高官富贾钟情于枣、平民百姓喜爱于枣,不仅是因为枣是药食两用佳品,还因为枣的谐音象征着幸福、美满和吉祥的早日到来,具有浓郁的喜庆色彩和厚重的文化意蕴。

        枣树既耐瘠薄,又耐高温,生态适应性强,经济价值高,被民间视为“铁杆庄稼”,更被医家作为食疗养生之佳品,在绿化荒山、沙漠、戈壁以及促进农民增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枣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,枣产品开发不断升级。小小一颗枣,寄托着千万百姓脱贫致富的美好梦想,是许多地方经济发展、产业振兴、企业强盛的希望所在。

        日前,中原地区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在河南省洛阳市成立。该联盟成员单位及国内高校、研究院所、企业等代表共同探讨枣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技术问题,推进枣产业产学研深度合作,助力枣产业健康持续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 优势产业 分布广潜力大

        在中原地区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介绍道,枣树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树种之一,河北、新疆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6个省的分布占全国90%以上。自汉朝以来,枣树先后引种到五大洲的至少47个国家,商品化栽培也越来越活跃。目前。中国拥有世界99%的枣产量,枣是我国传统拳头出口产品,年出口量约1万吨。我国枣产品贸易占国际枣产品贸易的绝大部分,在世界枣树生产和贸易中占绝对主导地位。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,我国仍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枣树生产国和出口国。

        红枣也向来是养生的热门选择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以突出枣特色功能成分的深加工开始引起重视,以枣果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品有果脯、罐头、饮料、果酒等,已达10余类数百个品种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我国枣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独占鳌头,但在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等技术方面还有上升空间。韩国在集约化栽培、采后处理与加工、国内市场与开拓等方面,日本、美国在枣药用价值研究等方面,以色列、澳大利亚在利用干旱荒漠资源及水肥一体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,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总体来看,我国枣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。尹伟伦指出,在我国,枣产业有强大的种质资源支撑、充足的宜枣荒地资源支撑、丰富的科研积累支撑、广阔的加工增值和市场空间。枣树不与粮、棉、菜、水果争地,且适合与小麦等矮秆作物长期间作。有关枣的研究在育种、高效栽培、病虫防控、贮藏保鲜、营养与加工等领域积累了一大批科技成果。枣营养丰富,其维生素C、环核苷酸、三萜酸等成分和铁、钙、锌等元素含量居百果前茅,开发功能性食品的潜力巨大。枣出口量不到总产量的1%,扩大国际市场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。

        解决难题 产业技术不断进步

        洛阳师范学院枣科学研究应用中心主任赵旭升介绍道,枣产业发展对于农民增收、生态建设、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高质量枣产品的需要都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虽然我国枣产业尚存在枣树育种手段亟待创新、绿色保果技术尚未得到有效突破、生态防控技术相对滞后、加工技术有待创新等主要问题,但也在贮存、制干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。

        枣果主要分为制干和鲜食两类品种,约占总产量的90%。然而鲜枣的耐贮性很差,鲜枣保鲜曾是一个难题,制干品种产量长期占市场90%以上。20世纪80年代起,我国研究人员对鲜枣的采后生理状况进行系统研究,相继提出打孔塑料薄膜小包装低温贮藏技术、气调贮藏、冰温保鲜技术等,使得保鲜期由室温3-5天增加到120天左右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,山西鲜食品种临猗梨枣一炮打响,河北、山东的冬枣后来居上发展更猛。随着鲜枣保鲜技术不断进步,各地鲜食枣栽培规模迅速扩大,目前已成为最具发展活力和出口潜力的品类。

        另一方面,干制仍是枣的最主要的初加工方式,但干制技术也不断取得进步,由自然干制转变为烘干房或机械化烘干,贮藏技术除了传统的缸藏、囤藏外,减压气调贮藏、辐照贮藏、冷藏等能够有效抑制干枣过夏生虫和霉烂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。

        后来居上 新疆枣挺进内地市场

        尹伟伦介绍道,近20年来,我国枣产业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期,调查数据显示,从1980年到2015年,我国枣的总产量在35年间增加了近20倍,达到700万吨,传统产枣省区普遍增势强劲,新兴枣产区新疆的枣产量增幅最大。

        枣的抗旱性使其适合干旱荒漠地区发展,新疆枣产地光热资源丰富,无霜期长达205-219天,非常适合大枣生长。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,枣树以其抗干旱、耐瘠薄、可享受退耕还林政策、栽培管理相对简单等优势,10多年间在新疆迅猛崛起,由面积不足50万亩、产量不足10万吨、排在全国15名以后,发展到2016年红枣产区750万亩,产量340万吨,接近全国枣产量的40%,跃居全国第一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新疆枣产区的规模扩张打开了内地市场,但近年来也出现了过剩的问题。林农对枣园的投入和对持续种植枣树的热情减小,如果投入不足、管理不到位,带来的问题就是枣的产量、品质都有下降的趋势。”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郝庆说,有机枣在市场上尚未发挥真正的价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中原地区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的成立让我们企业感觉心里有底了、有信心了。”和田市富达林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国祥说。2018年,富林达公司被评为和田地区龙头企业,目前已在沙漠地区种植大枣近2万亩。由于新疆的自然原因,高温、干旱、低温冻害、大风、沙尘等逆境对枣的生长、成花、坐果等都有很大影响。近年来新疆农业科学院针对高温逆境开展研究,筛选出一些高温耐受材料做测序,减少枣树生长过程中的损失。

        新疆林草局、农科院、林科院提出,新疆枣产业要可持续发展,需走上提高产量、节约成本、提高品质的提质增效转型之路。从满足“量”的需求向注重满足“质”的需求转变,同样是全国枣产业发展的方向。

红枣信息网提示:“如果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删除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”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分享与收藏:  红枣资讯搜索  告诉好友  关闭窗口 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: